【經濟日報╱張成秀】
2007.09.03 11:54 am
張成秀大好書屋/提供
「Google只要最好的人。」這是許多兩岸三地獵人頭公司眾所皆知的事情,所以要在它旗下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很多朋友事後知道我進Google,往往說:「你進Google當然很容易啊!你史丹福畢業,你們的共同創辦人也都是史丹福的!」殊不知比我優秀、條件好的不知凡幾,而且Google那時用人平均要經過11、12關面談,我可是通過13關才進來的。朋友戲稱這好像是「少林寺的18銅人陣」,一點都沒有僥倖,所以我想分享一下,在這漫長過程中所用的13個「絕招」。
1 見面三分情
Google找人前幾關通常是電話訪談,這對很多英語非母語的人而言,是最困難的,所以很多優秀的人才在前頭就慘遭滑鐵廬,因為只能用聲音,無法用身體語言輔助,那怎麼辦?
你不妨詢問面試公司可否改為視訊會議,若對方拒絕,甚至可用激將法說對方是高科技公司,這應不算難事。
2 化被動為主動
把自己對應徵職位應如何做好的企劃案,事先送給對方。面談開始時,可問對方是否收到、有何問題。如果企劃案寫得不錯,通常對方會請你說明內容,等於你掌握了面談的主導權。
3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有一次,兩位面談者同時面試我,他們很訝異我居然知道誰是A,誰是B。我解釋,首先,兩位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再者,我「Google」過你們。效果是一石兩鳥,既恭維了他們,又表明我熟悉Google的產品與服務。
4 注重第一印象
要在眾人中脫穎而出,第一印象扮演關鍵角色。我當初是以應徵信(說明為何對此職務有興趣的信)、履歷,加上兩篇我寫的文章,投石問路。後來老闆告訴我他頗喜歡我的文章,尤其是我寫媽媽的《我最怕穿的一雙鞋》。
5 為他人設想
面談前夕,好不容易才把所有的資料整理好,雖然也把電子檔寄過去了,但心想──我的企劃案將近100頁,還是列印出來才容易閱讀,但準老闆出差來台灣,住在飯店,列印既不方便又貴,不如我幫忙印好送過去。於是我花心思找到他下榻的飯店,彩色列印所有資料,專程送去。
6 做好功課
一個公司要找的是既優秀,又對公司了解、有熱忱的人,所以Google很喜歡問:「你在用Google哪些產品及服務?」
「你對它們有什麼看法及建議?」
「你了解你所應徵的工作內容嗎?」
「你若進來,要如何把這份工作做好?」
其實我不是洩露Google的「天機」,這真的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
7 個案沙盤推演
我非常喜歡考個案。MBA的訓練,幾乎都是個案分析,知名的企管顧問公司也愛考個案。因為一個人可以吹牛他過去有多棒,也可以「拾人牙慧」、「現學現賣」,上網找一堆產業新聞及市場數據,就把這份工作該如何做,「蓋」得天花亂墜,但考個案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思路是否清晰?推理是否具邏輯性?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
8 善用視覺輔助工具
我和Google面談時,也被問到很多棘手的個案,這時我喜歡在白板或紙上畫一些流程圖或架構,幫助自己整理思緒,並引導對方了解我的思路。當然最棒的是對方問你的問題,是你「考前猜題」就已想到,且寫在企劃案中,此時就可從容的說:「讓我們翻到第×頁,來回答你的問題…。」
9 先講結論或解決方案,再引申
這其實是中英文思考及寫作模式相反之處。從小用中文思考及寫作,都是先講故事或先講一堆理由,最後「好酒沈甕底」,才是結論或這故事的道德意涵。但英文是相反的,第一段就是總結,若有三個主題,接著每一段就是一個主題,每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
10 注意細節
在給Google的履歷表上,我的電子郵件是gmail的帳號,我至今仍然很訝異的發現,很多人來申請Google的工作,不僅用別的帳號,連gmail是什麼也不知道。並不是Google排外,用別家的電子郵件就別想到Google上班,而是walk the talk,如果你真的對這家公司充滿熱情,你難道不會想試用他們的產品嗎?
11 一「圖」勝千言
很多人問我,應徵函件上該不該放照片?建議要嘛就不放,要放不如用點創意。與其放寫實的照片,不如放些強調個人特徵或特色的插畫。自己不會畫?沒關係!乾脆放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Avatar(分身)或是wii中的mii!
12 表達感謝
每關面談完後,我都會發封電子郵件感謝主考官。有時沒要到對方的聯絡方式,就請人事部門轉寄。這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紀律的表現。
13 實地勘察
與Google面談,有一關是在一家日本料理餐廳,我前天晚上就先去看過,確定地點,連菜單都先看一遍,想好自己要點什麼。另一次是在美國總部,我也是事先在Google Map上找好行車路徑。
這13個心得,不僅是我從應徵者的角色加以應用,最後得到Google青睞的關鍵,也是多年來當主管,從「主考官」的角色,閱人無數所累積的觀察。果真能做到的人,就有福了!
(作者是Google台港業務總經理,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出版《從女工到Google台港業務總經理—媽媽教我的生命智慧》)
【2007/09/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