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9 - IT&CE - 申文怡/綜合外電
據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曾經追隨蘋果(Apple)執行長(CEO)Steve Jobs的某位員工表示,Jobs其實是個獨大主義者,他和軟體龍頭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沒有兩樣,唯一的差別在於,Jobs還沒成功。
據研究機構NPD調查指出,蘋果在美國PC市場的市佔雖然僅為11%,不過,該公司的影響力其實遠高於市佔率,是拜蘋果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之賜:據研究機構IDC調查指出,多媒體播放器iPod是其MP3市場的統治者,而線上音樂商店 iTunes Store歌曲的銷量,也擠下對手沃爾瑪(Wal-Mart),超過了50億首的銷量,成為美國音樂零售市場龍頭。另外,蘋果iPhone在美國智慧手機市場實力也漸漸擴張,市佔率名列前3名。
不久之前,蘋果不過是家電腦的利基製造業者,僅擁有一小撮死忠支持者,不過,該公司已非昔日吳下阿蒙。更有甚者,該公司開始越來越像10年前的微軟(Microsoft),以自身龐大的規模逼退新銳公司,迫使他們不是苟延殘喘,就是退出市場。
例如,線上租賃業者VUDU提供VUDU box和服務,透過網路讓數以千計的電影或電視影集,不必經過電腦或是衛星電視服務下載影片,便可直接在電視上收看。
對此,蘋果於2008年1月開始反擊,不但擴大電影種類,還雙管齊下,提供消費者租賃和購買的服務,此外,該公司更推出價格更低廉的新版Apple TV,並含有VUDU大部分的功能。蘋果的努力收到成效,目前蘋果每日電影的銷量或租賃規模超過5萬部。面對巨人來勢洶洶,儘管VUDU發言人表示該公司的營運情形尚稱平順,不過內部卻不斷裁員。而當初微軟敗將也說過同樣的話,目前情況給人似曾相似的感覺。
其實,蘋果令人戰慄之處,不只是他們握有主流強勢產品,更可怕的地方,是他們把持整個產業生態系統。這就像微軟不但控制作業系統,也控制在系統上運作的程式一樣。蘋果和微軟一樣,不但擁有廣受各界喜愛的硬體平台(iPod和iPhone),也控制了銷售音樂、電影和軟體程式的軟體平台,蘋果制定產品價格,並收取30%的營收。
以 iPhone而言,蘋果有權隨時決定哪個獨立開發業者撰寫的程式可以登上自家線上平台,也可以在不做任何解釋的情況下,無預警撤換該程式。例如,軟體開發業者Cyrus Najmabadi在2008年7月就遭到如此對待。他開發的Now Playing程式,提供電影介紹。由於遭到消費者抱怨,蘋果在不做任何解釋之下,就抽掉了這款程式。
Najmabadi因此苦苦上訴了4週,蘋果最後才撤回這項決定。這段期間,Najmabadi不斷用電子郵件和電話試圖聯繫蘋果,不過並未得到該公司任何回應。
蘋果在實體零售系統的手段也相當厲害,該公司牢牢掌控蘋果產品的週邊設備,例如喇叭或是iPod、iPhone的附屬產品。週邊設備生產業者推出新產品時,蘋果對他們可說是層層剝削,即使是在新產品上面貼上的「MADE FOR IPOD」的標籤,蘋果也要收錢。某iPod週邊產品業者透露消息時堅持匿名,因為害怕蘋果報復。他表示,蘋果對新產品的收費高達賣價的75%,讓他完全沒有利潤。
如果蘋果對合作夥伴這麼苛刻,那他們為什麼還是選擇蘋果零售店銷售自己的產品呢?因為在蘋果零售店展示自己的產品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意識,因此,當其產品在Best Buy等電子零售業者上架的時候,這些週邊產品業者就可獲取利潤。
在 2008年夏季,蘋果市值已經超越了網搜龍頭Google,成為加州矽谷的市值天王。蘋果推出的產品,也奠定了優質流行品的品牌形象,令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心醉神迷。不過,隨著家業漸漸擴大,蘋果(或是Steve Jobs)掌控產業的意圖,似乎也越見清楚,微軟當初僅掌握了作業系統,就造就了今日軟體帝國的基業,而把持軟體、硬體的蘋果,若獲得更多消費支持,是否會因此成為下一個超級微軟,這或許是各界心中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