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日本天皇陵明年有限開放皇室血脈可能源于中朝

DWNEWS.COM-- 2007年9月22日3:0:57(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核心提示﹕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非常模糊﹐而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中國人或朝鮮人。近日有消息稱部分日本皇陵將于明年向歷史學家開放﹐這可能為揭開日本皇室血脈之謎提供機會。

東北新聞網9月21日報道 日本天皇血脈到底是起源于中國﹖還是朝鮮﹖還是亞洲的某個游牧民族﹖長期以來﹐由于日本皇室被神化﹑關于皇室的史料記載充滿斷層﹐日本皇陵又嚴禁外人進入﹐天皇的“身世”始終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團。9月21日﹐日本共同社和英國《衛報》等媒體證實﹐部分皇陵將于明年年初首度向歷史學家開放﹐這也許有了揭開日本皇室血脈之謎的機會。

天皇陵明年“有限開放”

日本共同社和英國《衛報》9月21日報道稱﹐負責日本皇室一切事務的宮內廳日前宣布﹐日本天皇陵將于明年二三月間向日本的考古學家和歷史研究團體“有限開放”。

所謂“有限開放”的條件非常苛刻﹕只開放明治天皇(1852年至1912年)和神功皇後(170年到269年)兩座皇陵﹔進入皇陵的范圍是到墳丘內第一個臺階為止﹔每個學術團體只能派一人進入﹐且“只可眼觀﹐不能動手”。

即便如此﹐日本的考古學和歷史學界仍感到非常振奮﹐因為日本宮內廳是從今年1月1日起開始受理考古和歷史學會的調查申請﹐但一直沒有結果。現在﹐在漫長的等待之後﹐日本宮內廳能夠答應開放﹐確屬不易。日本分析家表示﹐宮內廳態度的轉變一方面是因為受到了社會輿論希望知道天皇起源真相的壓力﹐是民間學者長期與宮內廳交涉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天皇地位的下降﹐日本皇室也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不再固守傳統觀念。

“有限開放”對于日本的考古和歷史學界來說也有非同尋常的實質意義﹐因為日本皇陵從建筑結構上一般內外都分好幾層﹐盡管允許參觀的地方應該還離靈柩很遠﹐但是可以看到陵內牆上的壁畫。而這些壁畫就很有研究價值﹐因為據說曾有一些古陵內的壁畫的天文圖描繪的是朝鮮半島上空。還有一些圖案內是中國古代的天干地支。

皇室血脈可能源于中國朝鮮

日本宮內廳一直拒絕向考古學家和史學界開放日本天皇陵﹐日本右翼的態度更是強烈反對。

對于反對開放皇陵的原因﹐英國《泰晤士報》認為﹐日本皇室嚴禁學者調查天皇皇陵﹐可能就是怕發掘出天皇是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日本皇室和日本上層一直堅持認為﹐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現在的第125代天皇起始源于2600年前。盡管裕仁天皇因為二戰失敗而從神變成人﹐但右翼卻堅持認為﹐現在的天皇就是“活的神”。

在這種情況下﹐令日本皇室和宮內廳感到尷尬的是﹕當初指定某一個陵(主要是指早期天皇陵)就是天皇陵時很匆忙﹐很多指定有誤﹐而且修建年代無法確定﹐還有的無法確定陵內下葬人的真實身份。也就是說﹐很可能悉心供奉的所謂天皇魂靈實際是屬于某個王公貴族甚至普通人的。繼體天皇(日本第26代天皇)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宮內廳在日本歷代天皇陵要覽中認為繼體天皇陵是位于太田茶臼山的古墳﹐而學者則普遍認為繼體天皇陵墓是位于日本高月市的一座古墳。

由于擔心發生這種尷尬﹐日本右翼百般阻撓考古學界和歷史研究團隊接近天皇陵墓﹐甚至向申請考察的考古與歷史學界發出死亡恐嚇。

日本民眾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也不一樣﹕63歲的中島國臣認為﹐有必要開放皇陵﹐但如果要挖掘的話﹐應該慎重。畢竟是皇陵﹐供奉著天皇的靈魂﹐不應打擾靈魂安息。

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四年級的保田德明則認為﹐“以前宮內廳以怕打擾天皇靈魂安息為由拒絕開放天皇陵﹐這不過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背後肯定有對皇室真正血統的擔心。那時考古專家們只能通過航拍圖片來研究﹐成果甚微。這次開放部分皇陵﹐本身就是個進步。但天皇對于日本人來說還是個比較神秘的存在﹐如果什麼都公之于天下﹐多少會有些抵觸感。”

大學四年級的石澤和也說﹐“開放皇陵沒問題﹐埃及的金字塔不也開放了嗎?天皇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對于研究日本古代史來說非常重要﹐陵墓開放也是不得已的。”

在日本各大網站的論壇中﹐也出現了很多關于天皇陵開放的討論﹐很多人都對禁止進入天皇陵調查的制度感到不滿﹐認為有必要對考古專家開放。一位考古專家說﹐開放天皇陵甚至允許挖掘天皇陵﹐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但應該在技術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進行。

日本天皇不諱言祖先是“外來戶”

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非常模糊﹐只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一直到第10代的崇神天皇的身份才有實際文物支持。以至于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中國人或朝鮮人。

其實﹐不光學者懷疑﹐就連日本天皇本人也有所疑問。現任天皇明仁過68歲生日(2001年)時就曾談起自己的先祖﹐他說﹕“就我而言﹐我感覺自己與朝鮮半島有某種親切感。據日本編年史記載﹐桓武天皇(日本第50代天皇)的母親是古代朝鮮百濟王國一位國王的家族中人。”

開放皇陵﹐萬一研究得出古代天皇不是日本人的結論﹐日本人能接受得了嗎﹖

一位52歲的女士說﹐如果天皇真是朝鮮人﹐那現在政府和朝鮮之間的糾紛就顯得有點奇怪。“既然有同樣的祖先﹐更應該友好地相處才對。”

大學生石澤也說﹐古代天皇是不是日本人並不重要﹐即使是外國人﹐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兩千多年﹐應該算是日本人的一分子了。

大學四年級的內田奈津美認為﹐“天皇完全有可能是其他國家的人﹐本來都是亞洲人﹐面孔都差不多﹐沒有必要分得那麼清楚。如果是戰爭年代的話﹐很難想像這種說法會被認可。因為那個時候天皇是‘偉大的日本人’的象征。”

來自中國﹖朝鮮﹖游牧民族﹖──天皇起源的三個版本

日本關于天皇的記載充滿了許多斷層﹐由此便衍生出了關于天皇起源的各種版本

根據日本史學界的公開材料﹐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即位﹐他一直被日本神道教傳說為“天照大神”的後裔。而考古學上最早可考的天皇是第十代的崇神天皇。

這使日本關于天皇的記載充滿了許多斷層﹐由此便衍生出了關于天皇起源的各種版本﹐一種最為普遍而又備受爭議的看法認為﹕天皇的祖先很有可能是中國人或朝鮮人。

血統說之一﹕中國人﹖

在中國史學界曾經比較盛行的觀點認為﹐神武天皇就是當年秦始皇派遣出海求仙藥的徐福。其最主要的歷史論據是﹕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谷子種”﹐乘船泛海東渡﹐成為迄今為止有史記載的東渡第一人。

不光中國人這麼認為﹐連日本國內也有很多人持同樣的觀點。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稱自己是徐福的後裔。日本人都尊徐福為“司農神”和“司藥神”。至今﹐日本仍保留著包括徐福墓﹑徐福宮﹑徐福上陸紀念碑在內的許多遺址。每年秋季﹐佐賀縣人民都要向供奉在“金主神社”中的徐福敬獻“初穗”。每隔50年﹐要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祭奠。

不過﹐有中國學者認為﹐盡管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確有些部分起源于中國﹐生活特色﹑信仰特征比較類似。但這並不能證明中國人就是日本天皇的祖先。

血統說之二﹕朝鮮人﹖

與天皇血統來自于中國相比﹐天皇之根脈來自于朝鮮的說法似乎更具有遺傳學上的“論據”。

據報道﹐考古學家在1980年代﹐曾為一副日本原住民骸骨進行DNA測試﹐得出的數據和現代日本人差異很大﹐僅和北海道一批現存的少數族裔穩定﹔東京大學醫學院的德勇勝士也在2003年﹐比較了東亞各國人第六號染色體的HLA遺傳基因﹐結果發現日本人不像沖繩人或北海道阿伊族人﹐反而更像朝鮮人。

另一個被廣為流傳的例子就是﹐明仁天皇68歲生日那天承認﹐桓武天皇的母親是古代朝鮮百濟王國一位國王的家族中人。他的依據是日本編年史上的明確記載﹕“公元781年即位的桓武天皇的母親就是古代朝鮮百濟王國的王族中人。”

血統說之三﹕亞洲游牧民族﹖

據悉﹐另有考古證據證實﹐古代的日本是由眾多的部落國家以及自東北亞遷來的游牧民族融合演變而成。當時處于部落戰爭時期﹐由于生產力比較發達﹐所以來自中國和朝鮮的部落大王可能在戰爭中佔據有力的位置﹐最終統一其它部落﹐並進而成為第一個天皇。

從陪葬品的考古結果來看﹐早期天皇古墳的陪葬品以鏡﹑刀為主要祭祀用品。而中期天皇古墳與早期古墳相比﹐陪葬品中多了很多大陸化的貴族生活物品﹐如金飾﹑玉飾等﹐還出現了馬具。部分學者據此結合其它史料認為﹐5世紀以後的天皇和此前的天皇實際上並不屬于一個家族﹐目前的天皇家族是從北九州一帶東征而來。(本文來源﹕東北新聞網)

沒有留言: